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工業能源資源剛性需求持續上升,生態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對加快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機制。
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以推進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環境影響小化為目標,立足節約、清潔、低碳發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國工業的加速發展經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日趨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化等已成為發展中不得不面臨的重大挑戰。
為此,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 (以下簡稱 《規劃》)明確要求,堅持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以下簡稱 “兩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廣先進節能減排技術,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清潔轉變。
具體要求為:“十二五”時期,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 “十一五”末降低21%,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顯著下降,工業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10%,工業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2%;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清潔生產水平顯著提升。
壓力猶存 轉方式倒逼機制形成
《規劃》強調,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更趨強化,對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了緊迫要求。一方面隨著 “兩型”社會加快推進,有利于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工業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等創造了良好環境。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工業能源資源剛性需求持續上升,生態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對加快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機制。
隨著工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要和生態環境約束的進一步加劇,倒逼機制在工業中的表現日趨嚴峻。一是高耗能行業增長較快,節能降耗壓力加大;二是資源供求矛盾加劇,綜合利用仍需加強;三是清潔生產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四是企業節能基礎管理薄弱,激勵機制亟待建立;五是應對氣候變化博弈日趨激烈,綠色貿易壁壘加速形成。
據統計, “十一五”以來,工業能源消耗總量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95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010年的24億噸標準煤左右,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重由70.9%上升到73%;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和電力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占工業總能耗的比重由71.3%上升到77%左右。
同時,2010年底,能源和主要金屬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已達到較高程度,其中原油進口已超過50%,鐵礦石、銅精礦、鋁土礦、鋅精礦等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60%、75%、40%和30%,資源短缺愈加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因素。另一方面,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和堆存量不斷增加,致使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隱患進一步加大。
任務明確 政府市場共同驅動
《規劃》提出,工業綠色低碳發展要按照建設 “兩型”社會的要求,以推進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環境影響小化為目標,立足節約、清潔、低碳發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規劃》將 “十二五”時期工業節能減排的主要任務確定為: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切實推進工業節約用水;工業清潔生產和污染預防;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加快發展節能產業。
尤其是在工業節能方面,業內人士表示,工業節能降耗是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主要支撐,把工業節能降耗作為轉變工業發展方式,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重要切入點。
《規劃》明確了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采取綜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形成有力的保障體系。為此,相關部門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標準支撐作用;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重點行業節能減排監測和考核體系;推進兩型工業的長效機制形成。
對于市場, 《規劃》提出,把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轉化成對節能產業的市場要求,依托國家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大力推進節能低碳技術、裝備及服務業發展。而對于一些單靠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 《規劃》同時提出了解決方案。要加強工業節能減排立法工作,推動工業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節水管理等法規制定,盡快形成推進工業節能減排的法制環境。同時,為發揮財政資金的支持引導作用, 《規劃》提出強化財政、稅收政策和金融信貸政策引導作用。把節能降耗、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等作為技術改造的重要方向。
在標準的制定上, 《規劃》明確,要健全高耗能產品 (工序)能耗限額強制性標準,制定和發布超前性能耗限額標準,定期開展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監督檢查。此外, 《規劃》還提出了政府要充分發揮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的特點和優勢,把信息化技術應用和數字化節能減排系統建設作為降低工業發展能耗需求的重要舉措。